新风相声学会

20年前,我国的相声艺术开始“昂首阔步”,甚至“健步如飞”,显示了“新风”拂煦下,老树挺拔,新枝吐蕾。

新风“劲吹”的方式基本有二:一是搞演出,二是主办比赛,二者还经常互动延伸声势;此外,应该还有一些培训活动。

可以这么问:如果没有新风相声学会,新加坡观众还有机会几乎年年都能欣赏到多姿多彩的曲艺演出吗?来自北京、天津、沈阳等曲艺重镇与台北的顶尖艺人不仅呈现了衔华佩实、逗乐打趣的相声,还带来赏心悦目的快板、数来宝、京韵大鼓、评弹、二人转等曲种,让我们眼界大开,叹为观止。中国曲艺已经在新加坡“插柳成荫辟蹊径”。

本地姜则大半根植于赛场,也渐渐发出“辣味”,不可视为等闲之辈。

新风由1990年开始举办“全国相声赛”,后来发展为“新马国际赛”,第五届改名为“21世纪相声赛”。参赛者除了新马两地的“发烧友”,还有跃跃欲试的中国旅人。评判团当然少不了新马的前辈,更邀请京津与台北名家坐镇。这项比赛称得上我国最高水平、最具指标意义的相声大赛。

如果说新风是我国相声界的火车头,那么,韩劳达就是这个火车头的发动机。

这20年来,除了侯宝林与马三立等几位大师之外,神州大地与宝岛各门派的巨匠,该请的差不多都请到了,包括跨时代的人物马季与姜昆。

我相信,如果不是韩劳达多年的奔走与经营,建立起紧密的人脉关系;如果不是他凭借新风这块园地种就梧桐,引来了凤凰,台海两岸的精英就不可能闻弦歌而知雅意,“随传随到”,“拔刀相助”。我最感动的是,他和号称“马来西亚相声之父”的姚新光(已故)情同手足,姚的继承者至今也仍视新马同仁如一家。
韩劳达不仅是一个领导人、组织者、策动者,他还是一位相声编导与理论家。他本身是个大忙人,但几乎年年都撰写至少一两篇段子,其中还不乏可列为范本的杰作,如《比歌》、《教鞭》;他还春风化雨,栽培了不少尖苗,如赖志宏这块浑金璞玉,就被他雕琢得流光溢彩,耀眼夺目。韩劳达对新加坡相声艺术的贡献,我环顾四周,无人可望其项背。

韩劳达极力提倡具有本地特色的相声,很高兴今天这个会庆演出剀切宏旨。如有遗憾,就是“久违了”。
海外名家临场指点,亲身示范,无异十全炖汤,滋补了我国学子;只可惜他们茁壮成长后,用武之地却越来越小。他们的专场演出本来就不多,大赛的间隔期又越来越长,长此以往,会不会“窗外百花竞飘香,室内盆栽渐枯萎”呢?

斗转星移,另一个20年倏忽迈开步,新风同仁不仅要致力于薪火相传、固本培元;更需要思考如何承先启后,青胜于蓝。任重道远,免不了财力支撑;我提议新风成立一个“游说小组”,专门负责打动赞助商与基金会,恳请他们慷慨解囊。所筹善款主要用于嘉勉编导与演员,也就是设计一个诱因,打造一个过程,鼓起他们的雄心壮志,逐步踏入专业阶段,或至少借此肯定他们的专业才华。

谨此祝愿:跨入新世代,在韩劳达的护航下鸿鹄飞上九霄,新风开创一个更辉煌的“后韩劳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