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马来西亚的全国相声比赛。八十年代中,我担任过几届全马相声赛的评委,进入九十年代,马国的相声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故友姚新光和吉隆坡剧艺研究会、马六甲、新山等城市单位的倾力推动下,主办演出、讲座,开班授课,使相声的爱好者迅速增加了人口,业余的,半专业的演员也不断涌现。在普及的基础上,相声水平的提升,可说是立竿见影。
这次全马中学生相声赛的14支队伍的表现,让我看到了马国相声实实在在的进步。
据了解,来自全马各地参与初赛的队伍有40多队,遴选出14支队伍进入决赛。 14支队伍来自9所中学,因为其中5所学校有两支队伍进入决赛。可见这5所学校的实力不弱。
比赛前一个多月,主办当局在巴生兴华中学办了一个相声培训营,约有110 名中学生参加,这次进入大决赛的队伍,大多数参加了这个培训营。我也了解到获得优胜的队伍,除了在校老师的指点之外,还得到校外相声专才的协助排练,由此可见,同学们获得专业指导,明确了对相声艺术的基本认识,认清了对表演技巧的追求方向,是比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
当天的比赛,前三名队伍是马六甲培风中学的《流行歌曲》,柔佛居銮中华中学的《彬彬有礼》和马六甲培风中学的《灰姑娘》。这三队的表现可圈可点,表演水平在伯仲之间。决胜的因素在于对改编了的内容的掌握。《流》的林淑玉的一副甜美嗓音和充满喜感的模仿能力,使相声的内容得到很全面的发挥,所选的歌曲也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彬》的改编成功之处,是把原作的中国素材改为对马来西亚的介绍。还加上一小段针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反感,把日本民族和部分不肯忏悔的人区分开来。《彬》中的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搭配默契十足,语言标准,动作谐趣,节奏也掌握得很好。《灰》的优势在于把一个中国脚本改动得像是个新作。把原来的三国故事改为学生较熟悉的灰姑娘,间中穿插的广告歌曲也是观众熟悉的。笑料百出,全在能抓住观众的潜在幽默情趣。
八打灵公教中学的两位女同学用马来话代替原作的英语,让我沉醉在许缤云同学的漂亮马来话中。这是马来西亚相声本土化的一个值得鼓励的尝试。
相声是面对观众的艺术,一段相声的创作,从脚本到演出,必须靠观众的现场反应来完成。然而,逗笑只是相声的手段,不是目的。
三甲的一大优点,是使相声的逗趣以严肃高雅的方式来呈现,而没有掉入纯粹惹笑的低层次笑闹。高层次的笑,不论是把丑陋的事物和现象加以嘲笑,使人从笑声中认清其面目,或是以乐观诙谐的态度赞美美好的事物,都让人在健康的笑声中获得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升华。《流》和《灰》对时下次文化的某些丑态和钱作怪的广告弊端有所嘲讽。比较之下,《串台》的笑料就落入纯粹搞笑的窠臼,靠大量的巧合制造笑料,虽然笑声满堂,但是欠缺明确的主题。其实不光是相声,凡是语境错位、怪形异状、或是出人意表的动作画面,很容易触动笑的神经。我们看外国的许多隐藏相机拍的短片,都会忍俊不禁。然而,高雅的相声不应该追求这类低层次的“笑果”。
相声属于俗文学中的一门曲艺,大俗其实通雅,雅俗可共赏,相声在新中国成立后已摆脱了庸俗的市井文学的习性,步入高雅喜剧艺术的殿堂。我们没有理由让庸俗重新占据相声舞台。
如果《串》的同学愿意把那些丰富又逗笑的素材加以改造,用一个完整的构思重新组织相声包袱,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创作材料。
这届比赛让我们看到很好的表演和改编能力,衷心希望,在下一届相声比赛中,有更多自创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