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枝新绿 新加坡本土相声的定位
新加坡是个移民社会。一百八十年前,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从马来统治者手中买下了这个小岛,把它变成英国的殖民地,连同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槟城合称三州府。新加坡从一个只有百多人口的小渔村,发展成自由贸易港口。中国清朝末叶至民国末年的几度移民浪潮,使“三州府”的华人渐渐占了主要的比例。
从中国南来的华人,带来了华夏文化。一直到二战前后,南来的华人除了像祖先那样逃兵祸,避天灾之外,还加上辗转南洋各地宣传抗战的作家、演出队伍。一些在内地当过演员的人在战后留了下来,为了生计,他们组织歌舞团,在一些演艺场所表演。两人对话调侃的表演形式,也在这个时候出现,当时还没有人把它当作相声,倒是有“滑稽”的叫法。实际上,那时的相声也并没有按相声的形式要求来写和演,因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上世纪60年代初,从神州传来了侯宝林的相声录音带,新加坡的华人才接触到经过改革的相声。一直到70年代,侯宝林和郭启儒合说的几个段子像《戏剧杂谈》、《歪批三国》、《夜行记》、《改行》等几个段子扮演着中国相声的“海外文化大使”角色,尽管未能谋面,侯先生一开始就是海外华人心目中的相声大师。
70年代的国际形势风云诡谲,中国尚未改革开放,新加坡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文化艺术媒介管制严苛,相声也不例外。文字、音像资料都无法入口。我当时从友人处借来相声录音带《友谊颂》,简直如获至宝,听着听着,竟成了后来创作第一个相声的灵感。
1973年,我创作并经过郭宝昆二度创作的《送票》,是直接受《友谊颂》的影响。当时并没有文字资料,更不知道什么是相声结构,什么“包袱”“三翻四抖”、“收底”,这些个词儿都是好几年后才知道的。然而,《友谊颂》的逗笑手法却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进入思维深处。段子的内容反映的是新加坡的华人和马来族同胞的兄弟情谊,其中的几段马来话引起的共鸣特别强烈。
试看《友谊颂》的手法怎样影响我的写作:
甲 外国听得懂相声吗?
乙 听不懂没关系,有翻译啊!
甲 噢,一个演员旁边站一个翻译,说一句,翻译一句?
乙 那多好哇!
甲 现在我们开始说段相声。
乙 (英语翻译)
甲 相声是中国的民间艺术。
乙 (英语翻译)
甲 形式活泼,战斗性强。
乙 (英语翻译)
甲 这个形式是绱鞋不使锥子- -真(针)好。狗撵鸭子-呱呱叫。 (哄堂)
《送票》
(前文是说甲把演出的票子送给了一位马来族朋友。看演出的时候深谙马来话的太太给马来朋友介绍节目,甲就在一旁静静地听)
乙 那我看你只有听的份啦!
甲 我啊,还有学的份呢!
乙 是吗?好,让我考考你。这是歌唱节目,怎么说?
甲 Ini-la acara menyani. (马来语,下同)
乙 有两下子。这是舞蹈。
甲 Ini-la acara tarian.
乙 这是戏剧。
甲 Ini-la drama.
乙 这是诗歌朗诵。
甲 Ini-la menyani puisi.
乙 这是相声。
甲 Ini-la 相声。
(哄堂)
《友谊颂》的“底”是这样的:
甲 这时候,我们的汽车马上就要开动了,你看,欢送的非 洲朋友热情地高呼:“夸嗨利尼!夸嗨利尼!”
乙 “夸嗨利尼”是什么意思?
甲 再见,再见。
乙 (比划)这个动作呢?
甲 男的“再见”。(哄堂)
乙 这个动作呢?
甲 女的“再见”。(哄堂)
乙 噢!
甲 我们在汽车上也高呼:“夸嗨利尼!”
乙 “夸嗨利尼!”
甲 “夸嗨利尼!”
乙 “夸嗨利尼!”
甲 ……
乙 怎么没声儿了?
甲 汽车拐弯儿了。(哄堂)
《送票》的“底”是这样的:
甲 第二天,我跟阿芳,还有朋友们,送马来朋友的火车。
乙 你们初次见面,就成了老朋友啦。
甲 我握着他那粗壮有力的双手,说:“Bila berjumpa lagi saudara? 几时再会?兄弟!他说:“Saya harap tak-lama lagi saudara. 我希望不久,兄弟!”我们就拿出纸和笔,交换了地址,握着手,久久不愿别离……
乙 火车就要开啦!
甲 可是我跟阿芳没有下车,我们跟年马来朋友还一直说呀,笑呀,送呀送呀,一直送到Segamat(昔加末)。
(哄堂)
乙 Segamat? 那有多远啊?
甲 在柔佛北部,有一百多哩呀!
乙 没有送火车送这么远的嘛!
甲 阿芳住在Segamat 。我们顺便回娘家看看嘛!
乙 原来是这样啊!
这个节目的演出,突出了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兄弟般友 情,有利于民族团结。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成为其中一个州,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独立。《送票》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新马虽然成了邻国,但唇齿相依,亲友的交往和世代情谊是细水长流的。从新加坡送火车送到马来西亚的昔加末,看似不合逻辑,也埋下了一点悬念。后面的解释出人意表,却在情理之中。
当时演出效果之强烈,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这个段子在后来的几年时间由不同团体从新加坡演到马来西亚的大小城镇。我们打从内心深处感激马季先生的新式相声给我们的滋养。后来,我们才了解到马季先生作为侯宝林侯老先生的大弟子,开创性地发展了歌颂体相声,而《友谊颂》只是代表作之一。
至1978年前后,我从一本介绍曲艺的小册子上获得有关相声的一丁点儿资料,觉得有必要加以推广,让更多爱好相声的人了解相声的特点,于是不揣浅薄,出版了一本《关于相声》的资料。根据自己的体会,介绍了相声的特点,附三个习作段子。这恐怕是第一次公开的来自新中国的相声资料。待中国的改革开放大气候形成,我们才陆续获得丰富的相声资料,1982年结识马季先生,获赠《相声艺术漫谈》,是我第一次全面学习相声艺术的写作和表演规律。
此后,写相声的作者有所增加。随着80年代中期,新中建交后文化交流活动开始活跃,来自中国的相声艺术家陆续到访,从创作上、表演上给我们输送养料。中国的相声名家几乎都到访过新加坡,这是我们最大的福气。(详细年表见“昆鹏相声网”-相声历史栏)
认识了相声的特点,我们的作者和表演者结合了相声反映生活、和观众作现场交流的艺术功能,写出了许多令观众欢笑之余能作深层思考的作品。新加坡的相声市场养不起专业作者、专业演员,我们的作者和演员一段长时间以来都是不领稿酬和表演费的。也因为如此,我们的作者和演员也无需跟着市场运作起舞,这也许是业余作者能保持严肃创作态度的其中一个原因。20多年来,好些个新加坡本土相声作者都写出具备相声特色而且剧场效果强烈的作品。像陈伯汉的《孝道》,让人在笑声中鞭挞了社会上种种虚伪“孝道”。徐惠民的《添丁》生动地勾勒人们对添丁的种种可笑复可悯的心态。还有一位可畏后生黄卫群,16岁那年就写了好几个让人心动的相声段子,还搞了一个相声专场。
2001年的全国相声表演赛中,夺得公开组冠军的是李城威创作并表演的《没有家的人》,全场的笑声此起彼伏,获得现场观众和来自台北曲艺团两位海外评委、本地三位评委的一致赞许。观众或许没有办法像内行人那样分析爆响的“包袱”是怎么个铺垫,怎么个抖响。但李城威以他多年从事房地产经纪人的生活体验,用新加坡人最容易共鸣的语言,写出了时下新加坡人的通病- -为了种种可有可无的理由,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晋级,不问实际需要,不考虑经济能力,搬家搬个不停。而房屋经纪便鼓其三寸不烂之舌,劝人卖,劝人买。
且看《没有家的人》自嘲式的“开门雷”:
甲 我发现现在的人见面打招呼,跟老一辈不一样。
乙 有什么不一样?
甲 老一辈见面总是问:“吃饱了没有?”(用闽南语、广东话、海南话、马来话说。)
乙 那都是在问“吃过了没有”。
甲 现在的人见面,第一句话- -房子卖了没有?
乙 哦,关心房子的事,那第二句话呢?
甲 房子买了没有?
乙 还是离不开房子。
甲 台下的观众朋友,房子还没卖的,演出过后请你到前台来找我;房子还没买的,听完相声后,请到后台来找我。
乙 您是……
甲 房屋经纪。
乙 噢,买卖房子的。
甲 也就是Broker、 中间人、housing agent、拿 commission 的,没良心的,那都是指我们。(哄堂)
喜剧,是把美丽的假面具拆下,让人们用笑声来揶揄它的丑。讽刺相声应该也不例外。存在于人性中的丑,是写不完的题材,及时反映现实中人们的喜怒哀乐,也是我们创作的动机。我在1994年写的《教鞭》,写作背景是美国少年麦克菲在新加坡触犯破坏公物的法律,被法庭判坐牢加鞭笞。美国的媒体炒作,把新加坡形容为野蛮的独裁国家。美国总统克林顿甚至亲自写信向新加坡总统抗议并要求赦免鞭刑。当时,新加坡总统维持法律尊严,不为所动。而美国的霸权霸气,引起新加坡人的极度反感。
《教鞭》说的是一个顽劣不羁的学生常被老师打手心,还把一位老师当场气哭了。他情愿受罚,长大后常怀念罚过他的老师。生来叛逆的他曾经有过很暴力的念头,这是相声的最后一个包袱紧接收底:(括号内说明演出时的反应)
甲: 所以,我其实很怀念疼过我的老师。
乙 把你打疼了,疼你?
甲 你没听过,打是疼,骂是爱。当年要是没有疼我管我,我今天就不是这样。
乙 你会怎样?
甲 我给一个个老师疼坏了,一气,到军火商店买一把机关枪,上 一排子弹,到学校去,推开教员休息室的大门,“哈哈哈,还认得我吗?坏孩子赖志宏回来啦!
(扫射)嗒嗒嗒……..〖哄堂〗
乙 喂!这儿不是美国!
甲 太残忍了,是吗?要不,买几颗子弹,装进信封里,寄给骂过我吓过我打过我的校长、训育主任、老师,每人 一颗,附一张字条:小心你的脑袋!〖哄堂〗
乙 哪儿学来的暴力行为!
甲 再不,买一罐喷漆,三更半夜到学校去,在每一间教室的墙壁上喷啊喷啊,多刺激!
乙 这是破坏公物!
甲 我在每一个可以喷漆的地方都喷上两个字。
乙 什么字?
甲 矛-盾!(哄堂、掌声)
乙 这个人活得不耐烦!
甲 其实,这些事,当时都曾经在脑子里一闪而过,就是不敢做。
乙 你敢做还得了!
甲 因为我知道,这儿不是美国。
乙 对!
甲 在此,我要向所有“疼“过我的老师致敬!
乙 好!(持久的掌声)
这个相声获得当年全国中学相声赛冠军。它可以说从当时的学生、老师以及一般观众的潜在心理中找到了共通的语言。
我知道收底的手法并不符合相声规律,按理应该在"矛盾"处收底.因为“矛盾“二字是前文一再出现的,到收底时效果肯定很火爆。但当时是感性思维强于规律的思考,就不自觉地破了格。
许多业余作者的段子尽管在形式上不成熟,或存在着某些明显的模仿痕迹,但以演出的效果和对观众的影响来看,观众在意的更多是内容必须言之有物,对现实中的黑暗面、对人性中的反面教材作尖刻的讽刺。不只一位中国相声名家,以及我们的多位私淑相声老师说过:新加坡的相声起步迟,但进步快。我们并不能以此自满,但是,能为新加坡本土相声定位,作为传统相声和中国新型相声的一棵海外旁枝,而又在内容上服务于新加坡广大群众,不断地吸取祖先的传统相声精华,和中国现代相声的养料,抽新芽,长新绿,我们应引以自豪,更应该自励自强。
新加坡本土相声有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不断地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双完美,写和演跳动着人民生活脉搏的相声。
我们深信中国的相声名家,相声先进一定一如既往,扶掖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