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点滴
杨世彬
回忆是甜美的,当然也有幸酸、苦涩。其中只有身在其中,才深有感悟,我们苦中作乐。
二十年,有人二十年算一代人。小婴儿已长成英俊少年,小树苗发枝成大树。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算短。这二十年中,国际形势风云变色,岛国发展可说突飞猛进,脚步慢点都跟不上。小小的新风相声学会已完成了它二十年的历史任务,做出了小小的奉献。是的,没有奉献精神,可不一定撑得下二十年。
当年提出“新风”这名字,意义有两层:一、推动新加坡风格的相声,鼓励创作,发展本土生活内容的相声。二、希望他带来一股清新的和风,新的风气。我们还在学,所以用学会,较适合。
丽的呼声中文部主办的“全国相声表演赛”给成立相声团体提供了一个契机,参加比赛的作者和表演者在一次赛后和两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唐杰忠以及吴祖光夫妇的欢聚中,谈起了组织团体的构想,于是,就分头着手去组织。记得最初的发起人有罗爱恬、华亮、陈兆锦、林培强、杨世彬等。杨世彬被提名为首任主席。其实这里头当时大部分已是中年人,有一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可见当时这些人心态还是很年轻,忘了自己是中年人。
“笑的约会”是新风第一个对外的大型演出,第一次受邀参加华族文化节,各方非常关注,我会也邀请了旅居澳门的上海滑稽演员、马来西亚的姚新光和苏达夫来助阵,可惜因签证关系,滑稽演员无法成行。虽然出现这个情况,演出还是受到观众的好评,票房满堂红,新风相声学会获得广大观众和文化界的认可,我们的努力得到肯定。
全国相声大奖赛是我们努力办好的重点工作,我们认为要出人才,比赛是可行办法之一,可是,新风人力单薄,财力不足,怎么办一个大奖赛?我们只有出牛力的份。我们说“得道多助”,一点不错,在一次和直落布兰雅管委会主席黄延辉先生茶叙时,提及办相声大奖赛的意愿,黄先生很清楚我们一路来比较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办事的态度,他表示愿意和我们共同努力,于是在两方面努力下,第一届全国相声大奖赛成功举行,邀请了马季、赵世忠、廉春明三位先生担任评委,马季先生认为办得很好,成人组冠军黄家强水准直逼国内专业演员水平,并认为应继续办下去,自此我们不惜人力、物力,搞了好几届,当然也精疲力尽,其中苦乐,冷暖自知。
自1990年我和劳达、家强受邀参加上海主办的国际相声大汇演后,1993年,我和天赐带去了韩劳达的作品《我家老爷》,这个内容,中国朋友都有共鸣,取得不错的演出效果。大会也举办了“相声发展座谈会”,探讨一系列和相声的发展有关的课题,劳达也发表了一篇专文,由天赐代为朗读。
大会后,我还和赵炎、谦祥、增瑞一起上黄山,一乐也。
二十年一弹指间,再一个二十年?一步一步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