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精英汇北京
首届国际曲艺节侧记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办,中央电视台海外节目部协办的首届国际曲艺节,11月中在北京举行。我国新凤相声学会主席韩劳达受邀组团出席。主办当局破格接受了劳达提议的全部人选,于是新加坡共有六名代表参加盛会,即:韩劳这、陈伯汉(出席曲艺研讨会)、杨世彬、黄家强、徐惠民、邱胜扬(后四人还演出相声)。这团恐怕是海外最多代表的团了。
曲协接待来自中国大陆各省的曲艺界翘楚及台港澳、海内外曲艺界友好,全住在建国门外国际饭店,演出和活动场地就在隔邻的长江戏院,省却参与人员在寒冬季节的舟车劳顿,可说是设想周到。陈伯汉为此行写了报道。
参加首届北京国际曲艺节,即享受,又学习,获益不浅。
连续四场演出,节目晚晚更新。除了相声,还有双簧、评书、快板书、数来宝、陕西快板歌舞、四川打莲湘、大鼓(京韵、西河、梅花、乐亭)、单弦、弹词和粤曲等,如百鸟争鸣,余音缭绕。参与其盛的海外艺人有20多位,来自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亚美尼亚、斯里兰卡、台湾、澳门,欧洲的德国、南斯拉夫,非洲的刚果、喀麦隆、摩洛哥、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还有澳洲。他们都用华语说唱中国曲艺。
新加坡的徐惠民与邱胜扬在开幕礼次日亮相,表演对口相声《漫游中国》。这是惠民特为曲艺节而写的新段子,经由姜昆修改,提炼而成;演出效果相当不错,惠民的一段贯口还博得热烈掌声。扬世彬与黄家强则被安排在闭幕礼上场,他们表演《汉英捧逗》;这个段子是韩劳达有鉴于中国年轻一代学习英语成凤,便以子母哏的争辩形式,让世彬用英语和家强斗个不休,果然得到年轻观众的普遍共鸣,只是年长观众不少,剧场未能形成一股热烈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相声演员王谦祥与李增瑞,还有杨义和他的父亲杨少华都曾亲临我们下榻的北京国际饭店套房,给于两对演员殷切的指导。
我们的相声界兄弟马来西亚的纪庆荣与苏维胜更是得到马季的点拨,表现不俗。他们的段子《奔腾三代情》还深获李立山的赏识,被誉为具有前卫意识。
彼此交流如果也是这次盛会的主旨之一,那么,中新、中马与新马之间的同仁,的确有了认真严肃的体现。如果主办当局也能安排各地演员和作者互相交流,那就更加完美。
这次盛会也显示了中国曲艺魅力四射。白人、黑人、阿拉伯人,男的、女的,都以流畅的华语说相声、唱京剧,甚至唱大鼓。刚果黑人伊冯说起华语如同讲母语,已叫我们啧啧称奇;加拿大洋人大山一口京片子更是令我们汗颜。还有南斯拉夫的卡尔罗与德国小姐郝莲露,主持节目口若悬词;尤其后者,巧言慧语脱口而出,她把自己的华文名调侃为“好联络”,可见她驾御汉语纵横自如;她还通晓粤语、英语和韩国话。
曲艺节节目姿彩纷呈。如不亲临,难以言喻;在研讨会中,我们又有另一番深刻体会。
海内外30几位学者和艺术家聚集一掌,就“ 21世纪中国曲艺与国际交流”的主题交换意见。受邀发表论文者,中国方面有11人;海外方面则有新加坡2人,日本2人,马来西亚(姚新光)、丹麦、美国、韩国、印度备一人;除了新马代表是华裔,其他都是道道地地的”老外”,但他们也都用华语发言。
韩劳达指出,脱胎于母体的新加坡本土相声,在不断吮吸中国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精华的同时,在自己的土壤、气候中成长,并且受本地观众的认可,这是令人无比欣慰的。他期待在新的世纪,“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这对相声兄弟”能以其独特风貌,在国际相声舞台上忝列一席。他也希望中国相声界能更开放,对讽刺性相声少一些干预。
作为研讨会发言者之一,我在会上指出中国的远程教育方兴来艾,希望相声界先进也能借助高科技,以面对面的方式授徒,一如短距离般传艺。我也期盼在新世纪的国际交流中,说唱并重,不但相声艺术家能以英语开拓欧美领域,大鼓、评弹等高水平曲艺也能像京剧、昆曲那样获得举世共赏。
参加曲艺节研讨会;我们如同置身大学讲堂,聆听19位教授讲学,远奥高古与新意交融,使我们在一天的时间内,对曲艺的认识有如跨世纪。
这次盛会显示了申国曲艺魅力四射。白人、黑人、阿拉伯人,都以流A畅的华语说相声、唱京剧,甚至唱大1鼓。刚果黑人伊冯说起华语如同讲母语’加拿大洋人大山-口京片子更是令我们汗颜。建哥斯拉失的卡尔罗岛德国小姐郝莲露,主持节目口若悬河;尤其后者,巧言慧语脱口而出’她把自己的华文各调侃为”好联络”……